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被動的理財心態 一般人未能致富的致命原因

importance of investment
圖片來源: The Montana Standard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只要取得高薪金就代表能夠變得富有。然而,很多時候他們之所以未能致富並非因為工資收入太低,而是他們抱有被動的理財心態。

甚麼是被動的理財心態?

我們都知道做好理財和投資能夠幫助提升生活水平。但當身邊沒有人教導或推動自己學習理財投資,不少人就會把規劃財富的念頭打消。這種需要靠別人推動的心態,就是被動的理財心態。

而人們擁有這種心態的原因,多半是他們未能感受到理財投資的迫切性及重要性。以下我會分析這種被動心態的形成過程,希望藉此讓大家了解理財投資的重要性。

被動理財心態的形成過程


年輕時,賺取工資收入的確較為重要。因為我們擁有的資金較少,每個月領到的薪水相對總資產的比例較大。因此,單靠上班我們也能使資產快速地增長。

同時,由於本金不多,以致投資回報相對每月賺取的薪金也較不顯著。因此,很多人會忽略了投資的重要性。

不過,當我們年紀漸大,慢慢開始積存到一定量的儲蓄,薪金對總資產的影響力就會相對減低。相反,在本金增加下,投資帶來的回報則會變得相對吸引(假設同一盈利百分比下)。此外,從年輕時開源節流儲得的一分一毫也能成為投資的本錢,換來額外的投資回報。

然而,不少人因為擁有過往靠工資提升生活水平的成功經驗,很多時候也會選擇維持固有的賺錢模式。他們安於現狀不去主動學習其他賺錢途經,以致往後資產增長停滯不前。

理財投資的重要性


我們必須要明白理財投資並不是一種額外的知識,而是生活中必須擁有的技能。假如以投資很難”“我不懂投資等借口一直拖延自己的理財計劃,就只會令自己的資產增長速度遠遠落後於別人。

我並不是告訴大家只需投資不用上班。投資和上班也有各自的好處,上班能夠帶來穩定的現金收入,投資則能夠以儲蓄換來更大收益。我們應取兩者的好處,嘗試以混合的方法為自己的資產增值、為未來作好打算。

當然,未搞清楚甚麼是投資便投放資金於市場也是十分危險。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投資知識、年齡和風險𠄘受能力來定立不同的投資方針。

詳細可參考

檸檬


讚好我的Facebook專頁,支持我寫更多文章:
追蹤我的個人Instagram,留意我的最新動態:
Instagram: lemonvaluelife
更多理財和個人成長文章:
網誌: 檸檬的價值人生
更多投資分析文章:
網誌: 散户操作日記

延伸閱讀:

書籍推介:

書名:富爸爸 財富的執行力(Rich Dad's Retire Young Retire Rich)
範疇:理財
書評索書號:A1

立即購買(英文版): https://amzn.to/38fAzl1
立即購買(中文版): https://www.books.co...

2020年5月8日 星期五

棉花糖實驗—自控能力決定成就

Marshmallow_Experiment_success
圖片來源: The Atlantic

這次檸檬會和大家分享一個著名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當中解釋了我們取得成功必需要具備的條件。我再會從現實生活的角度加入自己的見解,分析為何現實中要取得成功的難度更大。

什麼是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是由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Walter Mischel進行的一個心理學實驗。這個研究希望透過觀察小孩的行為去了解他們的耐性及自控能力,再嘗試找出這些能力與成功之間的關係。

實驗首先以隨機方式抽出六百多名幼稚園小孩並把他們分別帶進一個房間,而房間的桌上會放著一顆棉花糖。實驗人員會告訴小孩自己需要離開房間一會兒,假如他回來的時候小孩沒有把棉花糖吃掉的話,則可以獲得多一顆棉花糖作為將勵。結果,只有約三分一的小孩沒有吃掉棉花糖。

實驗分析指出,沒有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有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他們懂得暫時忍耐去換取更大的收穫。相反,把棉花糖吃掉的小孩自控力較低,未能抵受及時享樂的誘惑。

這個研究更一直追蹤小孩的成長過程,發現當初沒有吃掉棉花糖的小孩平均在學業、身體質量和其他指標中都能夠取得更優越的成績。(當然,實驗分析結果局限於有被調查的成就範疇)因此,擁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和延遲滿足心態都有更大機會能夠取得成功。

為何現實中要成功更困難?


我們都清楚取得成功需要具備的心態。然而,為何在現實中要做到延遲滿足卻遠比想像中困難?以下是我的一些見解。

在實驗中,小孩在實驗開始時已經被告知若然沒有吃掉棉花糖就能夠獲得獎勵。換言之,他們的耐心等待能夠換得確定的回報。小孩面對的不確定性最多就只有不知道實驗人員會否反口不給獎勵。

可是在現實中,我們往往不能夠預知忍耐過後的潛在回報。回報的不確定性令我們變得更短視。不少人寧願選擇活在當下,也不希望冒險放棄眼前利益、甚至招惹損失。

因此,要在現實中取得成功,我們除了要有足夠的自控能力,還需要擁有抵受忍耐過後依然未能獲得回報的強大心景。憑著這種心態不斷嘗試,才能一路邁向成功。

檸檬


讚好我的Facebook專頁,支持我寫更多文章:
追蹤我的個人Instagram,留意我的最新動態:
Instagram: lemonvaluelife
更多理財和個人成長文章:
網誌: 檸檬的價值人生
更多投資分析文章:
網誌: 散户操作日記

延伸閱讀:

書籍推介:

書名: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
範疇:個人成長(成功學)
書評索書號:B1

立即購買(英文版): https://amzn.to/2TAB6IW
立即購買(中文版): https://www.books.co...

詳細書評 及 其他 書籍推介

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為何進修只會“浪費”時間和金錢?

Mentality of study is important
圖片來源: Whatuni

隨著社會對學歷及各種技能的要求提升,不少人也會考慮持續地進修。然而,你有否想過進修可能是一個浪費時間和金錢的行為?

這個是你的學習情況嗎?


先看看一個故事。
小明是一個上班族,最近剛轉到一間新公司工作。在這個新崗位下,小明偶爾也要處理一些電腦資料。不過,小明對電腦程式一無所知,平常的資料整合工作也只是靠死記硬背來完成。(就當作是Excel的方程式之類吧)為了以後工作能夠更加流暢,小明只好報讀一個有關資料處理的入門課程。

繳交學費後,小明也按照時間表每星期去上課。肯花額外金錢和時間來增值自己,小明看起來的確十分積極。

然而,三個月後課堂上完了,小明卻依然對相關範疇一竅不通。

下班後上課真的很累” 
課程很難,我完全聽不懂

原來,小明平常上課都只是在玩手機,根本沒有專心上課。當然,他必定有自己的借口。我相信這也是不少人的寫照。

為何我們需要進修?


我們必須搞清楚自己進修的原因。我們進修或學習是為了讓自己進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讓自己看起來很努力或很忙碌。

不過,有些人進修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他們以為付出了時間和金錢就等同於學到知識。但其實即使是上同一樣的課堂、付同一樣的學費,能夠學到的知識都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學習的成果往往取決於你的學習態度。

因此,各位報讀各種課程前務必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若然抱住錯誤的心態學習或進修、為上課而上課,最終就只會浪費時間和金錢。

檸檬


讚好我的Facebook專頁,支持我寫更多文章:
追蹤我的個人Instagram,留意我的最新動態:
Instagram: lemonvaluelife
更多理財和個人成長文章:
網誌: 檸檬的價值人生
更多投資分析文章:
網誌: 散户操作日記

延伸閱讀: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股神巴菲特的兒時故事—認真研究才會成功

warren buffett successful story
圖片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股神巴菲特於金融市場的往績相信大家也曾聽過,但他小時候的故事你又知道嗎?這次我會跟大家分享巴菲特的兒時故事,再分析當中我們能夠學習的地方。


7時的巴菲特


1937年的夏天,巴菲特還只是一個7歲的小孩。正值炎炎夏日,大家都喜歡喝冰凍的飲料來解暑。對於一般的小孩來說,能夠手拿著一瓶汽水就已經感到十分滿足。然而,巴菲特卻和他們想的不一樣。他從人們對汽水的需求中看到了商機,從而萌生了轉賣汽水的念頭。

child warren buffett
小時候的巴菲特

老實說,七歲的小孩有這種商業念頭已經是挺了不起,但巴菲特的潛能遠遠不只如此。

認真研究的巴菲特


買貨賣貨,不少人認為做生意不外乎控制成本價和售價。但在此之前,其實選擇售賣哪種商品更為重要。年紀輕輕的巴菲特同樣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便進行了一個詳細的市場調查

那時候的加油站都有販賣汽水。人們在買完汽水開瓶後,都會把瓶蓋留在冷凍櫃旁。這個時候,巴菲特便會收集瓶蓋作統計,看看哪款汽水最暢銷。

巴菲特花了整整一星期走遍多個加油站,並收集到多達8000個瓶蓋作研究分析,可見其認真處事的性格特質。然後,他根據分析結果到他祖父的雜貨店以25分美元六瓶的價錢進口汽水,再以每瓶5分美元的價錢在附近兜售。(這是在跟祖父搶生意嗎?)

從觀察、分析,到買賣貨品,巴菲特就是這樣賺到了一次寶貴的商業經驗。

巴菲特給我們的啟示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夠看到巴菲特從小便十分重視研究分析。的確,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做生意,認真研究各種細節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然而,不少人只是盲目地努力,從不打算了解事情的細節。在缺乏不斷分析和改進的情況下,做事的成效自然欠佳。

巴菲特之所以能夠突圍而出成為眾人皆知的股神,其認真分析的習慣絕對佔了成功的一大原因。

那到底當時巴菲特調查中最暢銷的汽水是屬於哪個品牌呢?
warren buffett and coca cola story
圖片來源: Fortune

就是他後來一直喜愛投資的公司可口可樂。

檸檬


讚好我的Facebook專頁,支持我寫更多文章:
追蹤我的個人Instagram,留意我的最新動態:
Instagram: lemonvaluelife
更多理財和個人成長文章:
網誌: 檸檬的價值人生
更多投資分析文章:
網誌: 散户操作日記

2020年4月13日 星期一

三年間最賺錢職業變化—我們真的需要追逐一份“好”工作嗎?

finding_high_paying_jobs
圖片來源: Human Resource Online

大學選對科目、工作選好行業,我們都希望能夠做好每一個選擇,最後找到一份穩定的高薪厚職。然而,謹慎地選擇就能帶給我們美滿的人生嗎?這次我會以三年間最賺錢職業的變化去進行深入探討。

以下我會以Glassdoor20162019年的美國25個最高薪職業報告進行比較和分析。我明白同一職業於各地的需求和薪金都會有所差異,但我們也可以透過觀察研究當中的變化作為參考。

底薪中位數頭十位的職業如下:

Rank 2019
1 Physician
2 Pharmacy Manager
3 Dentist
4 Pharmacist
5 Enterprise Architect
6 Corporate Counsel
7 Software Engineering Manager
8 Physician Assistant
9 Corporate Controller
10 Software Development Manager

Rank 2016
1 Physician
2 Lawyer
3 Research & Development Manager
4 Software Development Manager
5 Pharmacy Manager
6 Strategy Manager
7 Software Architect
8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er Engineer
9 IT Manager
10 Solutions Architect

(詳細25個排名請參考下圖)
US_2016-2019_highest_paying_jobs

在研究結果中,短短三年間的高薪排名出現了相當大的變化。25個於2016年上榜的職業最終只有10個能夠於三年後繼續榜上有名(圖中上色部分)。當然,也有不排除部份比較類似的職業於兩份報告中以不同名稱的方式呈現。(我不是相關行業的專家,不敢胡亂把它們歸納)但至少,整個排名是能看到一定程度的變化,而並非不動如山。

人們常常追逐最高薪職業,但你怎能保證該職業於數年後仍然能夠保持最高薪呢?在社會制度、科學技術、潮流趨勢變化底下,各個職業的需求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好像資訊科技行業曾於二十世紀末火紅一時,當時不少尖子也爭相報讀相關課程。及後美國科網股爆破,不少高材生不只失去高薪,還可能需要面對失業的危機。在此之後,校園裡的資訊科技科目同樣變得不再熱門。但時至今日,又怎能想到在科技革新和大數據時代的趨勢下,科技行業又會再次死灰復燃呢?

再者,不只是行業與行業之間的相對薪金會有所變動,就連同一行業裡不同分支的薪金排名也並非固定。在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律、電腦軟件、財務等範疇都有不同職位能夠上榜,而這些不同分支的薪金也會因需求而產生變化。雖然我不是有關行業的專家,但我相信要從一個分支跳到另一個也會有一定的門檻(不論是經驗或知識上),並不是除時都能在當中不停切換的。

因此,只為追求高薪來選擇工作是不切實際的。我明白大家需要照顧家庭所以十分關心生計,但其實興趣與能力也是選擇工作的重要因素。若然缺少其中之一,我們也難以投入地工作,更不要説努力地鑽研從而取得更高薪金。那時候不要説薪金中位數,在漸漸年老競爭力減退下,你甚至未必能夠保住工作職位。

當然,我也不能否認某些職業即使達到行業薪金的首10%也不及其他行業的中位數薪金。所以我們選擇工作時必需在興趣、能力與回報三方面作出平衡。另外,也有人會選擇以創業的方式來尋找適合自己的賺錢方法。選擇權從來都在自己手中,請別給自己定下界限。

不要追求最好的工作,尋找最適合你的工作。

檸檬
讚好我的Facebook專頁,支持我寫更多文章:
追蹤我的個人Instagram,留意我的最新動態:
Instagram: lemonvaluelife
更多理財和個人成長文章:
網誌: 檸檬的價值人生
更多投資分析文章:
網誌: 散户操作日記

延伸閱讀:

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為何在現實中 知識不能改變命運?

knowledge changes our fate
圖片來源: ISU Credit Union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被灌輸努力讀書、以知識改變命運等道理。但為甚麼畢業後踏出社會,現實狀況又好像並未如理想呢?

本文將以幾個角度解釋為何在現實中知識看似不能改變命運,並説明我們如何才能如願取得成功。

學歷不等如知識


首先,我們要把知識和學歷脱勾。老一輩常認為讀書成績較佳、學歷較高定必能夠脱貧。但其實,學校裡面學到的知識不一定能幫助我們在現實中取得成功。能否致富和改變命運的關鍵在於擁有多少有價值的知識。

知識的價值


在過往的年代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相對較少。因此,傳統專業人士從大學𥚃學到的知識會被視為較有價值。他們能夠取得遠高於平均薪金的高收入,獲得致富與改變命運的機會。

反之,現今各國教育水平提升,大學生幾乎隨處可見。即使從學校學到和以往一樣的知識,也沒法取得同等的市場價值。

相對地,現在人們更著重於利用上班以外的方法賺取金錢。因此,懂得如何壓縮時間並把收入最大化成為了珍貴的技能,而製造被動收入的相關知識就自然顯得更有價值。

其他適應新時代的方法,請看

由此可見,一種知識的價值除了取決於知識本身涵蓋的內容,還要視乎社會周遭的環境。假如我們身處在一個以捕魚為主業的社會中 ,即使擁有豐富的電腦程式知識也毫無用武之地。

知識不只是理論


此外,知識不單只是書本中的理論。很多時候,經驗也可以是一種寶貴的知識。這種知識需要我們不斷嘗試,甚至不斷失敗才能慢慢累積。若然缺少了經驗,單靠理論知識當然難以取得成功。

擁有多少知識是相對性的


學海無涯,追求知識本來就是沒有盡頭的。當現今社會對基本知識的要求上升,我們就更加需要學習各種額外的知識來增值自己。可是,不少人滿足於現有知識,在畢業後就停止學習。然而,停止吸收知識其實就等同於停止進步。

正在看文章的你不妨問問自己,你有不斷看書或持續進修去提升自我價值嗎?若然沒有,你認為自己憑甚麼能夠突圍而出去改變命運呢?

檸檬


讚好我的Facebook專頁,支持我寫更多文章:
追蹤我的個人Instagram,留意我的最新動態:
Instagram: lemonvaluelife
更多理財和個人成長文章:
網誌: 檸檬的價值人生
更多投資分析文章:
網誌: 散户操作日記


延伸閱讀:

書籍推介:

書名: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
範疇:個人成長(成功學)
書評索書號:B1

立即購買(英文版): https://amzn.to/2TAB6IW
立即購買(中文版): https://www.books.co...

詳細書評 及 其他 書籍推介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困難愈大 成就愈大?—跨欄定律

圖片來源: Dreamstime.com

你有否想過為何盲人的聽力會比一般人靈敏?為何失去雙臂的人又會更懂得靈活運用雙腳?一個人的能力往往與他所遇到的困難有關。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甚麼是跨欄定律以及我的一些經歷和看法。

什麼是跨欄定律?


跨欄定律是由著名的外科醫生阿費烈德所提出,是指當一個人所面對的困難愈大,他就能取得愈高的成就。就像我們跨欄時面對的欄愈高,我們就會跳得更高一樣。

跨欄定律的由來


阿費烈德之所以提出這個定律是因為他在解剖過程中觀察到一個奇怪現象。他發現病人患病的器官並非如想像中弱小,而是擁有比一般人更強的機能。

阿費烈德發現一個患腎病的人,他患病的那個腎竟然比一般人的大,而另一個腎更是大得超乎尋常。原來,患病的器官因為要與疾病抗爭,內在的機能一直不斷地提升。而另一個同組器官為了分擔對方的功能,也持續地成長愈變愈強。類似的情況同樣出現於肺部和心臟等其他器官病患案例。

回到文章開頭,盲人和失去雙臂的人同樣是因為各自生理上的缺陷,令他們能夠在其他方面獲得更高的能力彌補先天性的不足。

人生中的跨欄定律


其實不只是生理上的缺陷,我們人生中遇到的困難同樣會影響我們的能力和成就。不少成功人士都是出生於貧窮家庭,他們努力跨過種種環境障礙,最終取得比一般人更高的成就。

關於面對困難,我也有一些經歷想和大家分享。話說檸檬是一個記憶力十分差的人,所以在高中和大學時期學習速度都比別人慢。每次要記住一種知識或原理,很多同學也能在短時間內背下來。而我則必須要對相關知識由頭至尾進行深入了解並與其他知識作類比,才能較容易留下印象。久而久之,我對相關範疇的認識都比其他同學透徹,也在反覆思考過程中培養出比一般人更高(高一點點吧)的分析能力。

因此,面對困難其實只是一個讓我們自我提升的機會。

遇到的困難愈大就必然會成功?


不過,站在高欄面前,也不是每個人也願意嘗試跨過去。 很多人只顧著埋怨自己比別人遇到更多更大的難題,而不去努力面對和解決。

事實上,欄子已經擺在面前不能被改變,能不能跨過去就只有靠你自己了。

希望大家也能改變心態不斷向前。

檸檬


讚好我的Facebook專頁,支持我寫更多文章:
追蹤我的個人Instagram,留意我的最新動態:
Instagram: lemonvaluelife
更多理財和個人成長文章:
網誌: 檸檬的價值人生
更多投資分析文章:
網誌: 散户操作日記


延伸閱讀: